鎮江潤州: 聽民聲 問民情 辦民事
作者:王 蒙 發布時間:2012-08-13 瀏覽次數:1081
來到社區聽呼聲,進入家中問需求,融入心中干實事,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人民法院緊緊抓住聽民聲、問民情、辦民事三個環節,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接訪聽民聲
“吳院長,我們江南新村最近常常發生盜竊事件,連放在外面曬的衣服都有人偷,還有小區里溜狗的人多,狗的排泄物弄的到處都是,物業也不管,您可得好好幫我們反映反映。”在江南新村住了十幾年的張大媽一肚子苦水。
今年3月15日,作為新一屆人大代表的潤州區法院院長吳猛來到金山社區,接待社區居民,收集民情民意。
金山社區所在地--江南新村是鎮江的老小區之一,社區居民向吳猛反映關于物業管理不到位、小區需要盡快出新、社區困難群眾幫扶等問題,吳猛認真記錄了下來。
“為更好地服務群眾,金山風景區對面的金山湖法庭已經開始建設了,我們會結合法庭的建設,更好地為金山社區的老百姓服務。”在社區設立法律服務站,就地開庭巡回審判,為社區困難群眾訴訟開辟“綠色通道”并減免訴訟費,吳猛堅定的承諾不僅給張大媽吃了顆定心丸,也讓圍觀群眾看到了希望。
4月份,該院又組織開展了“接訪月”活動,以院領導為主導,業務庭和法庭庭長參加,紀檢監察工作人員參與,進行大接訪,接待來訪群眾30余人。同時,建立落實了電話接訪、點名約訪等制度,方便群眾隨時來訪。
“電話接訪、點名約訪制度很好,我晚上很晚下班,跟立案庭張小兵庭長聯系了,他特地等我到七點鐘。”因勞務糾紛長期上訪的張平凡十分感動。
“法院接訪要形成制度,重在監督落實,真正為民解憂,所以只要有群眾來反映問題,我們就要耐心傾聽,并給予勸導、說服,及時給予回復。”分管立案信訪的副院長馬力表示。
走訪問民情
接待居民、收集民意、接訪群眾只是溝通渠道,落到實處還是要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該院黨組沉下身子干實事,在對轄區實行分片聯系、逐戶走訪掌握第一手情況后,與基層社區10戶困難家庭建立結對幫扶關系。
根據新建大型社區的需求,設立8個社區法官工作室,選派審判人員擔任社區法官。
“潤州法院設立的社區法官真好,很多居民間的小糾紛不出社區就得到了解決,法官還幫助我們對社區調解員進行培訓,幫我們解決了調解員法律知識薄弱、調解能力欠缺的大問題!”楊家門社區書記黃玲對法官進社區十分歡迎。
火紅的5月,該院集中走訪慰問金山社區、琴園巷社區困難群眾5戶,為他們送去糧油和慰問金,給他們的生活送去了一縷陽光。
金山社區殘疾居民于女士丈夫患病去世,兒子小陳一直是該院希望工程資助的對象,“院長叔叔:上個學期我又被評為三好學生了,考試成績也在班級前三名……”每個新學期,吳猛都會收到小陳寄來的感謝信。“小陳媽媽,小陳成績很好,我們很開心,今后我們會一如既往地關心他的學習、生活,你們生活上有什么困難,也可以告訴我們。”
金山社區居民姚女士身患肺癌,需要長期服藥,女兒剛大學畢業尚未找到工作;琴園巷社區居民沈老太年過八旬,常年孤寡,身體狀況十分不好,行動也十分困難……
“你們放心,有困難及時找我們反映,我們一定會盡力幫助解決。大家放寬心,保持樂觀的心態,多鍛煉身體,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的。”政治處主任姚維新與困難群眾拉起了家常。
3月,寒風依舊料峭,副院長馬力陸續走訪了黃山園藝廠、韋崗鐵礦、工業園區內廠礦等多家企業。
很多企業反映了企業改制、招工難、生產成本提高、環境污染等多方面問題。馬力聽后深表關切,回院后立即召集審判一線法官,商量如何通過司法手段,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法院聯系企業工作站”由每周法官駐站一次增加到三次、法官劃片區負責制、執行聯動“110”、困難企業“綠色通道”、司法建議等一系列組合拳,讓法院與企業風雨同舟。
下訪辦民事
“老板讓俺五一節加班,俺該咋向他要工資呢?”“生完孩子后上班,廠長叫我別來了,我能起訴單位嗎?”“我幫老板送貨出了交通事故,是找肇事者賠還是找老板賠?”該院勞動節前夕在桃一社區設立的法律咨詢臺前人頭攢動。
深入社區村落,接地氣才能貼民心、惠民生。桃一社區是老小區,老年人及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家庭糾紛、鄰里糾紛、勞動糾紛比較突出。
這部分人口由于法律知識普遍欠缺,對日常遇到的法律問題無法解決,急需補充相關法律常識。為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律素質和意識,勞動節前夕,該院的流動法律咨詢車開進了小區。
據統計,此次活動共解答來自餐飲、娛樂、建筑等行業外來務工人員法律咨詢30人次,向周邊群眾發放法律宣傳資料百余份。
“現在開庭,原告宣讀起訴狀,講明具體的訴訟請求和理由……”
一塊法徽、一條橫幅、幾張條桌,一起相鄰關系糾紛在五洲山村就地開庭。
案件的原、被告是表兄弟,兩家共用一條巷道通行。兩年前,雙方因排水產生糾紛,進而發展到一方在巷道內設置障礙,不準另一方通行,導致矛盾越鬧越大,進而告上法庭。
法院將庭審搬到了村里,并請來熟悉情況、德高望重的村中長者,進來勸導和評議,主打親情牌。最終雙方當事人在法官主導、群眾參與的道德評議下,都作出了一些讓步,為案件的調解打下了基礎。
該院副院長尤鋼表示:“將庭審搬到現場,由身邊的人評身邊的事,提高了村民的道德水準,起到了極好的宣傳效果。今后再發生類似糾紛,村民心里就有了準則。”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院黨組成員共走訪了七個街道、兩個工業園區、三個鄉鎮,排查化解社會矛盾40余起,慰問幫扶困難群眾30人次,提出司法建議4條。
由于涉訴矛盾化解工作掌握了主動權,今年以來,該院共處理涉訴信訪案件41件,成功化解3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