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武進:一員陪審背后的多元效應
作者:莊 園 曹利勇 發布時間:2013-12-10 瀏覽次數:1371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法院高度重視人民陪審員工作的開展,不斷加強組織領導、擴大陪審規模、完善機制保障,使陪審員在嚴格依法履行陪審職能的基礎上,發揮民間智慧參與案件調解、發揮群眾積極性參與審判監督、發揮本土優勢參與法律宣傳,實現了陪審員身份多重、定位突出的效果。
今年,武進法院人民陪審員數量達到83人。今年1至10月,人民陪審員參審案件數已達到1923件,一審陪審率達100%。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無袍法官”們,用他們專業的技能、豐富的經驗、激昂的熱情,為“法治中國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自信發聲:
術業專攻的司法運用
“你現在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過渡期,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但又極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沾染,走上邪路。希望你能痛定思痛,珍惜法律給予你的改過自新的機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一場少年刑事案件的審理現場,曾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武進法院人民陪審員方學才對涉案未成年人如是說。
“在擔任陪審員之前,確實非常擔心自己不能勝任。第一次開庭時,緊張得都不知道應該把手放在哪里好。從一個'菜鳥'起步,能達到如今這樣的水平,武進法院的陪審員成長機制功不可沒。”回想起自己陪審之初的“心路歷程”,老方感觸頗多。
通過搭建起法律為基、專業突出、多維互動的人民陪審員成長平臺,武進法院積極開展庭審觀摩、研討交流、專項培訓等活動,提高人民陪審員的法理水平、審判技能和職業道德水平,不斷提高人民陪審員駕馭庭審、參與合議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陪審員依法履行職責,武進法院出臺專項規定明確陪審工作的機制流程等相關內容。
武進法院院長潘桂林表示:“陪審員參審效果的優化,需要'內外兼修'。一方面,陪審員本身不僅要'厚積'更要'善發',要把知識經驗轉化為實踐運用,這就需要法院進行科學合理的培訓指導。另一方面,法院要營造良好的陪審環境,以制度規范流程、用流程規范行為、用行為優化效果。”
貼心調解:
源于基層的法治視角
“人民陪審員在社會矛盾化解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要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努力將'民間智慧'引入到司法實踐中去。”潘桂林說。
近日,武進法院前黃法庭的陪審員顧益波就充當了一回“老娘舅”,成功參與調解了一起因楊樹引發的鄰里地界糾紛。
武進區前黃鎮某村的王某與葉某是幾十年的老鄰居,兩家土地相鄰,中間僅以一棵楊樹為分界標志。劃界之初,楊樹樹形較小,地界劃分明確,兩家相安無事。但隨著楊樹的生長,兩家人為相鄰邊界處的承包地歸屬鬧起了矛盾,這一吵就吵了十幾年。今年9月,80多歲的王某一紙訴狀將70多歲的葉某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明確楊樹的歸屬和雙方的地界。
了解案情后,擁有豐富基層經驗的顧益波向承辦法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百姓最信眼見為實、最怕當眾失和,抓住這兩點,矛盾化解就不是難題。”
正是在顧益波的建議下,法官將案件處理現場搬到了田間地頭。經過客觀精確的實地勘測和圍觀群眾的熱心疏導,雙方當事人放下成見,決定放棄以楊樹作為地界標志,重新商定科學明確的地界。
該案的承辦法官表示:“法院最難實現當事人的理順氣順,判決最難得到當事人的面服心服,但是陪審員卻可以在這兩方面發揮他們群眾基礎深厚的特點,在法治的框架內更好地解決矛盾糾紛。”
公正監督:
永不傾斜的情法天平
武進法院人民陪審員周勤奮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陪審'是我的職責,'人民'卻是我的準則。在司法公開的良好背景下,我會依法充分行使好司法表達權、監督權,這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武進法院現有的陪審員隊伍中,有5名陪審員曾經擔任或正在擔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他們在參與法院審判工作的同時,也對法院進行著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的監督。
潘桂林認為:“人民陪審員是最直接接觸法院工作的外部力量之一。他們會以不同的視角審視法院工作,并給我們帶來新思考、新啟發。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傾聽群眾的聲音,并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通過搭建人民陪審員民意溝通橋梁,武進法院充分聽取基層群眾在法院窗口建設、法官形象建設、廉潔作風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有針對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嚴格貫徹執行。
陪審員在辦案過程中監督法官依法辦案,并合理運用專業所長拓展司法視野,與法官形成思維互補,確保正確運用法律,公正裁判,使裁判的案件最大限度地達到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在一起知識產權案件審理過程中,現任江蘇常嘉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施浩南參與審理,并運用自己在合成碳膜電位器領域上的專長,為業外人士“指點迷津”。判決后,當事人馬某由衷地說:“陪審員專業功底深厚、提問一針見血,最為可貴的是他能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特定專業領域上給予法官建議。我認為案件的審理公正且有深度。”
有效宣傳:
法律語言的本土轉變
“彩鳳姐到法院做了'法官',可給我們說了不少法律知識。現在遇到些家長里短說不通的,都會去問問彩鳳姐的意見。”武進區前黃鎮寨橋村的村民趙秀蘭這樣說道。
她口中的“彩鳳姐”,正是武進法院的人民陪審員趙彩鳳。
趙彩鳳說:“老百姓總覺得'法'是一件距離很遠的東西。我做的就是把'法'和他們的距離拉近,用我們自己的話、身邊的事普及法律知識。”
按照趙彩鳳的話說,“普法員”已經成為她的獨特標簽:“大家都愛聽我說'法'。我普的這個'法'可不單單指法律知識,同時還包括了我們法院舉辦的各項活動、開展的各類工作、取得的各種成績。我說的'法'可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法條,法條當中還帶著熱乎乎的生活氣。”
在人民陪審員的宣傳推廣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關注法院工作,更直觀地了解司法過程,消除了原有的偏見和誤會,更積極地參與到法院的建設與進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