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有助于實現中國的和諧。中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逐步走上了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依法治國的道路,推動了本世紀初中國的各項法律實踐在全國各地的展開。迄今為止,法治在中國的本土化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法治在中國的本土化進行得緩慢。固然法治在中國的本土化進程,絕非一路坦途。推進我國法制教育的本土化,是當務之急的。法制教育在我國雖然一直在進行,但在現代社會總體上對于中國來說還是發展相對薄弱的領域,尚未取得廣泛且深入的公眾認同,兼所涉及的面比較廣,在廣度和深度上的操作復雜、難度極大。在可能的條件下,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提高人們的認識,轉變社會的觀念,造成廣泛深遠的影響。特撰寫可商榷的本文。

一、進一步加強法制教育的社會認同

要使全社會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因為法制教育涉及到維護每個社會成員的權益。改革開放,中國處在市場經濟下,人們行為的利益驅動性增強了。社會中的弱者的利益受到侵害的風險系數增大。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固然的競爭,然公正是之中很重要的一點。社會公正是對全體社會成員而言的,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都有使自身的尊嚴得到確立和維護的權利。法制教育正是能夠把社會的公正化為現實的推進器。法制教育能開發每個社會成員的潛力,增強社會的活力。

例如各種社會團體在開展多種活動時,注意把法制教育與現實民眾關心的自身權益可能受到侵害的諸多社會現象等等的結合,加大法制教育的宣傳力度等,以擴大法制教育在全社會的影響。要使社會成員認識到法制教育是自己生活環境、發展環境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每個社會成員應享受的權力。

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宣傳法制教育的價值。社會全面轉型時期,社會中涌現出大量的矛盾和沖突等需要法律的力量來突圍。一些人在自身的困境中,激烈的沖突容易使其行為取向趨向嚴重的失衡、失范和失控之中。在報紙、電視、廣播等這些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廣泛信息的渠道上闡明法制教育的價值,用生活的語言使老百姓形成初步認知,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進而使全社會逐步了解和認可法制教育與社會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密切關系。只有形成了全社會認可和支持法制教育的共識,人們才會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發展的重要需求予以支持,積極接受并推動法制教育發展。在宣傳法制教育的價值時,比較有說服力的方法是介紹已經取得的成績和經驗,讓人們獲得對法制教育的具體認識。

二、立足實際,從優秀的中國經驗和西方發展精華中形成本土的法制教育理論

中國法制教育的發展因其歷史與現實的原因,與西方國家的法制教育有著不同的發展歷程,并且差距明顯。目前中國法制教育的發展狀況是比較需要助推進一步發展的。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的法制教育必須在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現實的基礎上發展。實際上,我國傳統文化當中有著豐富的社會法制思想和經驗,乃至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生活還有深刻的影響,值得去挖掘和發揮。倘若處理得好,這必將成為我國社會法制教育本土化的一項寶貴的思想資源。因此,中國法制教育的發展要從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可盲目追求西方的發展模式,要結合中國傳統化,體現中國本土的特色。

三,法制教育本土化應注重學校教育的開展

通過加強國內各類機構間的交流與合作和國內與國外各類機構間的雙向交流與合作,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應注重學校法制教育的開展,吸收各類機構間交流合作成果。通過學校法制教育能夠培養大量合格的法律工作者,這樣就可以擴大它在全社會的影響,增強社會成員對它的認識,促進法制教育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四,積極進行專業教材建設

推廣法制教育的各個機構或院校可以合作,進行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教學交流與合作,以課題或課程為重點,包括共享交流及合作編寫教學資料等活動,編寫出適應我國實際發展需要的專業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法制教育理論,應以通俗理論作為務實方向。當前應編寫一套具有簡便的、可行性的通用操作理論,普及法制知識,增強法制意識,讓法制教育更規范化。

總之,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發展重大轉型時期,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迅速發展的經濟帶動社會各個方面進入了激烈變化過程中。中國社會自身發生變化的同時可能產生的問題連同外來的經濟、文化因素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的強烈沖擊下可能產生種種糾紛,必然需要化解。加強本土的法制教育,幫助廣大公民在開展各種活動前,得到權益的法律咨詢和多種形式的法律服務,了解法律對相關活動的規定,人們才能在法制正確的引導下,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矛盾的發生,減少各類糾紛的產生,防止觸犯法律。同時,廣大公民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充分懂得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讓法律成為難以消費的奢侈品,治療可能出現的“消化不良”。真正體現法律是為人民服務的題中之意。貫徹《憲法》,保障法治更簡易實效地實現。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社會的和諧穩定,促進全社會全面協調科學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寫在“五五”普法的關鍵之年》

2)《影響法治在中國本土化進程的三大因素》

3)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工作

4)《憲法》

(5)期刊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