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高級法院院長會議上強調,要以司法裁判引領良好道德風尚。近年來,江蘇省金湖縣人民法院通過寓教于審、審教結合等形式,大力倡導良好社會風尚,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金湖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文銀對金湖法院司法引領社會良好風尚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金湖縣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連續9年獲得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這些成績的取得,金湖法院功不可沒!”

  寓教于審 倡導良好風尚

  “法院不能就案辦案、機械辦案,要在審理案件中析事明理,讓當事人明辨是非、對錯,獲得教益、啟迪,這樣才能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金湖法院院長朱介進向記者講述了他處理的一件事。

  那是去年3月7日,他到金湖上任后的第一次院長接訪日。接訪對象是一位71歲的老人,因贍養費問題跟兒子鬧矛盾,請求法院幫助解決。

  老人膝下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教師、二兒子是工人、三兒子在家務農,均已成家立業、單立門戶。前些年,老兩口身體硬朗,自食其力。如今年事已高,農活干不了了,想讓兒子們奉養,每人出點贍養費。可三個兒子你攀我、我攀你,吵得不可開交。

  “都說多子多福,可那老人說,兒多老命苦啊!”朱介進回憶說,那老人說到傷心處,眼眶都濕潤了。

  “大爺,您別急,這事我負責幫您解決,您老先回去等我的消息。”朱介進當時安慰道。

  送走了老人,朱介進沉思了一會兒,叫來辦公室主任劉仁斌,要求他去找個做字畫的,把拾葚異器、臥冰求鯉、恣蚊飽血等幾個歷史典故的內容用字畫的形式裱出來,掛到調解室的墻上。

  兩天后,朱介進到調解室察看了字畫的內容和布局,然后把老人的三個兒子約請到調解室。

  “你們先喝杯茶,在這里等一下,我一會兒就來。”朱介進有意為這三兄弟留下“品味”的時間。

  三兄弟第一次到法院,感到環境很新鮮,調解室也很特別。先是相對而坐,喝茶評味,然后各自起身,端著茶杯開始端詳墻上的字畫。不一會,三兄弟你看看我、我瞧瞧你,默不作聲,再看著看著就個個面紅耳赤……

  等到朱介進來到調解室時,調解室里早已人去室空。

  一個月后,老人再次來到法院,激動地告訴朱介進:“三個兒子從法院回去后,都像換了個人,不僅給了我錢,還為我買來新衣服……”老人笑得很開心。

  非審恰似審,無聲勝有聲。如今,把古典字畫、格言警句恰到好處地運用到司法審判工作,已成為金湖法院審理婚姻家庭、鄰里矛盾、經濟糾紛等民事案件的一種審理模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有效提高了案件的調撤率。

  2011年,該院訴前調解案件1729件,民事案件調撤率為78.87%。

  和諧共建 創“五無”示范點

  在金湖縣117個行政村、6個城市社區、3所完全中學、68個重點企業,都有一塊“法官聯絡牌”,上面寫著金湖法院法官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2011年初開始,金湖法院推出開展“無訴訟社區、無犯罪校園、無債務村、無違法失信企業、無執行積案”共建活動,將全院84名正式工作人員全部明確聯系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特長,協助駐點單位排查矛盾、化解紛爭、改善管理、推動創建工作。

  金湖法院副院長劉緒治解釋:“開展'五無'共建活動,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法官駐點到基層,可以從法治、公正、規范的視角,指導和參與社會管理創新。”

  西苑社區是金湖縣城最大的一個社區,面積約占縣城的四分之一,戶籍人口加暫住登記人口近6萬。人員復雜,管理難度大。

  該院監察室與西苑社區結成“和諧共建”對子后,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的基礎上,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指導和協助創建了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陽光家園”、服務社區弱勢群體的“愛心家園”、服務居民健康和文化生活的“康樂家園”、服務居民學習的“學習家園”、服務社區安定祥和的“和諧家園”。社區群眾通過這“五園”,大事、小事不出社區就能解決。

  社區主任錢曉鳳告訴我們,2011年,西苑社區被江蘇省民政廳授予“文明示范社區”稱號。

  “立身存篤信,品行勝黃金”是金建集團董事長朱慶軍感悟之言。過去,金建集團由于合同糾紛、管理矛盾以及工程質量等問題,影響了企業的公信力。開展“法企對接”共建活動后,駐企法官大講企業誠信重要性,同時幫助企業在合同簽訂、質量管理等方面堵漏洞,提出了規范性建議。去年以來,該院駐企法官累計為企業開展法律咨詢40余場次,審查各類經濟合同800余份,為企業挽回或避免經濟損失3000余萬元,提供規范化管理司法建議20余條,有力支持了企業改革和發展。

  共建活動開展一年來,全縣創建“無訴訟社區”4個,“無犯罪校園”100%,“無債務村”78個,重點企業“無違法失信企業”65個,“無執行積案”95%,得到了金湖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

  道德講堂 傳播文明理念

  2月18日,是金湖縣陳橋鎮的“逢集日”。早上8時許,金湖法院寶應湖法庭庭長盧青組織干警帶著電腦、小型打印機、手提擴音器等,到集市上找塊空地,放上桌椅,擺上電腦,立上牌子,掛上國徽,掛出了“寶應湖法庭道德講堂”條幅。法官們著裝整齊,手拿“小喇叭”,開始向趕集的群眾分別講解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四德”相關內容。隨著圍觀人群漸漸增多,氣氛也熱烈起來,有駐足傾聽的,有咨詢婚姻家庭、贍養、鄰里糾紛的,還有的人問起借貸、假種子、農民工工資等涉法問題,對此,法官們都進行了全面解答。對其中前來讓法官評理討說法的,他們多數就地息事寧人,對符合立案條件、案情較復雜,需走普通程序的,法庭當即發放便民聯系卡,讓詢問者到法庭去立案。

  據盧青介紹,在轄區鄉鎮集日及傳統節日開展道德講堂類似的活動,已成為“常態型”特色工作。去年共舉辦了24場次,受益群眾近20000人次,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