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審判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者:相明 向赟之 發(fā)布時間:2012-03-19 瀏覽次數:1372
訴訟服務信息化、案件庭審科技化、流程管理電子化、執(zhí)行工作網絡化……這是寶應法院信息化建設近四年來發(fā)生的嶄新變化。四年來,該院始終把信息化建設作為擴大審判公開、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克服經費保障方面的實際困難,先后籌措資金600多萬元投入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被評為全省“基層基礎建設先進單位”、“信息化促進司法規(guī)范化示范點”。
信息化服務——讓群眾少受累多受惠
2008年6月的一天,法律工作者老王來到寶應法院射陽湖人民法庭,為他代理的一起民事案件辦理立案手續(xù)。法庭工作人員通過網上遠程立案系統(tǒng),不到5分鐘辦好了全部立案手續(xù)。老王回憶說,自從法院實行統(tǒng)一立案后,起訴立案必須到法院立案大廳,而從射陽湖鎮(zhèn)到寶應縣城,來回一趟要折騰三個多小時,費時費力又費錢。自從配備了網上遠程立案系統(tǒng),基層法庭也能通過立案系統(tǒng)的網絡終端,直接接受當事人立案申請,在不影響統(tǒng)一立案的前提下,農村當事人可以就近到基層法庭遞交訴狀申請立案,少跑腿少受累又少操心。
與網上立案緊密相聯的工作環(huán)節(jié),是隨機分案。案件通過網上立案進入案件信息庫后,電腦會隨機將案件分配到法官手中。也就是說,案件到了法院,具體由哪位法官審理,院長說了不算,庭長說了不算,電腦說了才算。隨機分案的實行,對從源頭上減少人情案、關系案、權錢交易案起到了積極作用。寶應法院專職審委會委員程堅評價說:“如果把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比作流水作業(yè),那么網上立案和隨機分案就是流水作業(yè)的第一道關口,解決了來料接收、檢驗和分配的問題,而且驗收是一絲不茍,分配是鐵面無私。”
2010年10月開始,該院先后在立案庭設立“訴訟服務中心”,在三個基層法庭設立訴訟服務站,訴訟服務向“一體化門診式”轉型升級。這個過程中,信息化手段逐步滲透到訴訟服務的各個方面:設置電子顯示屏,滾動公告案件開庭信息;建立12368聲訊查詢、服務窗口人工查詢、電子觸摸屏自助查詢和江蘇法院網網絡查詢“四位一體”的訴訟查詢系統(tǒng),使當事人查詢案件信息從“面對面”拓展到了“鍵對鍵”;創(chuàng)新利用QQ聊天平臺進行遠程調解,使外地當事人免受長途奔波之苦;裁判文書上互聯網公開發(fā)布,讓司法裁判接受人民群眾檢驗……
如今在寶應法院,越來越多的當事人直觀感受到了法院信息化服務的和煦春風。
科技化庭審——讓公正看得見摸得著
王先生是寶應縣人大代表,2011年6月的一天早晨,他應邀來到寶應法院參加“法院開放日”活動。和以往現場觀摩庭審不一樣的是,這次法院工作人員把他帶進了機房。通過電腦視頻界面,一場民事庭審呈現在王先生眼前:審理開始,原被告雙方通過擺放在其桌面上的顯示屏,可以同步掌握書記員筆錄情況。整個庭審過程王先生是看得見、聽得清。庭審結束后,審判活動全程錄像已經保存于電腦,可以回放查看。王先生感慨地說:“顯示屏雖小,功能卻很大!過去當事人只能在庭審結束后核對庭審筆錄,對記錄內容是否全面、完整往往存有疑慮,現在庭審筆錄同步顯示,當事人這種顧慮沒有了;同步錄音錄像功能使庭審過程可定格、可再現、可復制,司法公正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
王先生所說的“顯示屏”,是寶應法院推行的一項重要信息化舉措——庭審“三同步”:庭審同步錄音錄像、同步記錄和同步顯示。該院為了把這項技術運用得更好,采取了顯示屏改為嵌入式、網線埋入地下等人性化措施。“庭審三同步是我院科技法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新建設成果,”寶應法院副院長陶健介紹說,“下一階段,我們將積極籌劃通過網絡進行庭審直播,老百姓坐在家里觀摩庭審,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現實。”
電子化管理——讓案件控得住辦得好
寶應法院民一庭的祁法官,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登錄法院綜合信息管理系統(tǒng)。作為案件承辦人,他可以通過該系統(tǒng),實時掌握在辦案件數量和辦理進度。不僅是他,庭長、院長對這套系統(tǒng)也各自擁有相應的權限。庭長可以通過該系統(tǒng)了解到全庭案件數量、質量等情況。院長則可以了解全院案件信息、工作動態(tài)等。
綜合信息管理系統(tǒng)就像一個稱職的管家,從立案、分案、排期開庭、結案和歸檔五個節(jié)點對案件進行全程實時跟蹤、動態(tài)提醒預警。如對處于正常審理期限內的案件,案件目錄表里呈現的是黑色字體,一旦案件報結,字體便自動轉換為淡藍色;案件審限到期前15天,系統(tǒng)會亮黃燈提醒承辦法官。一旦超過審限,系統(tǒng)會在第一時間亮出紅燈警告。
“回想以前,案件管理和數據統(tǒng)計要手工計算,有了這套系統(tǒng),讓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祁法官如是說。民一庭韓庭長也對這套系統(tǒng)有著自己的認識:“過去督促辦案全靠筆記本,費時費力不說,還不全面、不準確。現在只要打開綜合信息系統(tǒng),庭里案件審理的情況一目了然,管理起來既輕松又方便。”
網絡化執(zhí)行——讓“老賴”藏不住跑不掉
寶應的楊老板因經營需要向銀行貸款,辦理貸款手續(xù)時卻被告知,通過查詢銀行征信系統(tǒng),發(fā)現他是一起執(zhí)行案件的被執(zhí)行人,且至今未履行還款義務,已被列入客戶“黑名單”,銀行不能貸款給他。原來,不久前楊老板欠別人三千元錢拖著不還,被對方告到法院。案件進入執(zhí)行階段后,他懷著對抗的心理與法院執(zhí)行人員玩起了“躲貓貓”,不曾想法院執(zhí)行案件信息庫與銀行征信系統(tǒng)已經實現聯網,他欠錢不還的“老賴”行為不僅在法院存有記錄,在銀行也留下了“案底”。楊老板只好灰溜溜地離開了銀行,幾天后主動找到執(zhí)行法官把欠款付清。
不僅是銀行,任何人都可以自助查詢被執(zhí)行人信息,只要登錄“全國法院被執(zhí)行人信息查詢網”,在“被執(zhí)行人姓名”一欄輸入有關人員的名字,輕點鼠標,一張載有該人姓名、涉案案號、執(zhí)行標的額等信息的表格便會出現在電腦屏幕上。這些信息都是法院干警通過“全國法院執(zhí)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統(tǒng)”,用鍵盤一個字、一個字敲進去的。在寶應法院,承擔這項工作的是執(zhí)行局干警小于,每天他都要將受理的執(zhí)行案件信息輸入系統(tǒng),以供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查詢。
建立統(tǒng)一的執(zhí)行案件信息庫,與其他國家職能部門實行信息共享,并以適當方式接受社會信息查詢,這是法院執(zhí)行威懾聯動機制的重要內容。信息共享帶來的是職能互補,形成的是工作合力。如今辦理執(zhí)行案件,法院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銀行可以協(xié)助查詢被執(zhí)行人賬戶和限制“老賴”貸款,公安部門可以限制“老賴”出境,廣電部門幫忙利用信息媒介將“老賴”曝光……
“經過多年努力,寶應法院基本建成了覆蓋訴訟活動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寶應法院代院長黃順祥表示,“今后將進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設,使我們的訴訟服務更加優(yōu)質便捷、執(zhí)法辦案更加公正高效,切實提高社會公眾對法院工作的信任度、認同度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