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大家心情很好,快樂地工作,圓滿完成各項審判工作。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20多年的法官生涯,使我見證了昆山法院各項建設的變化和發展。19832月初,我從市二中調至法院工作,開始了我人生旅途中的重大轉折,工作崗位由三尺講臺移到了審判臺,當時法院位于亭林路上一幢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四層樓里,與檢察院各家一半,以中間共用的樓梯為界,東半座是法院,西半座是檢察院,法院只比檢察院多一個在樓前面面積約200多平方米供刑事開庭用的審判法庭;法庭南面有一個車庫,停放一輛北京吉普,當時是法院唯一一輛公車,院子里有一個花壇,種著一棵雪松,整個院子簡陋但干凈。

記得我報到的那一天,時任辦公室主任的朱文泉找我談話,熱情而簡要地介紹了法院概況,使我知道了法院工作職責的神圣與清苦,我被分配在刑庭做書記員工作,第一個師傅便是時任審判員的郁亞蘭,她指導我怎樣做好書記員,如何提審犯人,如何開庭記錄等注意事項。當時,法院民事案件不多,主要是家庭婚姻類糾紛,大量的是刑事案件,法院工作重點是刑事審判,在八十年代中期法院系統流傳著“大刑庭、小民庭、可有可無經濟庭”的順口溜。在刑庭干了3個月,剛入門刑事審判工作,又被調到經濟庭擔任書記員,經濟庭一呆就是5,經濟庭庭長謝俠是個1949年國慶前參加革命的老司法,工作及其嚴謹、認真,對我們書記員工作一絲不茍、嚴格要求。那時候開庭還沒有電腦,一切工作都需要手工操作,經濟庭沒有專門的法庭,只有與其它庭合用的一個會議室兼作法庭,經濟庭包括庭長三審一書,只有一個辦公室,當時,我國改革開放雖有5年,但大規模經濟建設剛起步,經濟糾紛極少,1983年全年收案才15件,與如今一年民商事案件數千件有著天壤之別,所以,經濟庭還辦些刑事案件。

記得19839月開始根據中央部署,全國范圍開展嚴打,公檢法實行聯合辦公,經濟庭也全部辦理刑事案件,我永遠忘不了1983年的中秋節,我們公檢法專案小組一行7人在檢察院顧莊毅帶隊下,到石埔鎮調查流氓集團案,白天走訪調查取證,晚上住在石埔鎮上,晚飯時老顧特意搞了些月餅與大家分享,節日雖未能在家團圓,但到法院工作第一個中秋節與公檢法辦案人員一起在鄉下渡過,很有意義,皎潔的月光下吃著月餅,大家在一起說笑其樂融融。

忘不了19855月,我提了助理審判員,開始了法官生涯,當時辦案條件比較艱苦,不象現在外出辦案都有汽車,在市里及郊區調查、或送達訴訟文書都是騎自行車。80年代中后期,昆山的公司、企業大多與長江以北的公司、企業發生業務往來,記得我手里被告在外地的案件,被告基本上在蘇北、安徽、河南等地,那些地方條件艱苦,經濟比較落后,拖欠款現象普遍,以至于書記員抱怨跟我出外辦案盡到些窮地方。一次我與同事小朱為昆山布廠的案件到河南沈丘,被告家住農村,為怕被告走掉,我們早飯也來不及吃,天剛亮就趕到被告家,被告是個體商販,看我們一早趕來,態度還不錯,就是湊不齊欠款,后來他想辦法到周邊老百姓中籌借了10多萬元國庫券抵債,一直弄到中午1時事情辦完,我們才吃上飯,此時肚子餓得感覺吃什么都香。那時帶數起案件到外地辦案不象現在有手機與當事人可隨時保持聯系,聯系方式往往是采取在法院臨出發前,給昆山當事人一書面通知,約定時間在某法院等候,每到一地不是跑銀行、查工商、就是約當事人到當地法院調解處理,調解不成還得發傳票另行開庭,案件辦得成功與否與心情聯在一起,每當一個案件調解成功,那感覺如釋負重,很開心,反之則懊惱。

我更忘不了同事們的團結協作精神,那時候辦案都需要法官去調查取證,案子也辦得比較細,有的案件需要法官去做當事人工作,進行調解,當時,法院的車輛很少,到鄉下需用車,提前幾天約定,往往是一車子人一起出去,一去就要解決幾個案件的調查、調解工作;到外地辦案,凡涉及一路線的案件,法官手里案件集中到外出辦案的法官手中辦理,這樣統籌兼顧節約人力財力;當時打字員鄒曉燕一人負責全院裁判文書、文件、調研宣傳材料的打印,很忙經常加班加點,但她從不叫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庭里遇校對裁判文書,不管是誰辦的,只要誰有空就校對,彼此之間做到分工不分家,大家抱著一個信念,那就是裁判文書代表著國家審判機關的莊嚴,決不能有差錯。

特別忘不了的是分管付院長華壽根經常和我們一起出去辦案,記得198410月,為城南鄉政府二件河蚌珍珠款案,率合議庭一行5人赴湖南、江西辦案,那時沒有條件乘飛機,出差火車、汽車加輪船,到鄉下乘三輪啪啪車,一路上,華付院長與我們同甘共苦,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辦案足跡還遍布四川、新疆、西藏、內蒙古、河南、安徽、浙江等十幾個省。他經常配合承辦法官做案件當事人工作,有些疑難案件,院長出面做工作,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在,80年代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與領導,有的已經離休、退休,有的離開法院從事其它工作,有的仍在法院耕耘,他們帶給我的好的工作作風與態度難以忘懷,我永遠懷念老法院的人和事……。

如今,20多年過去了,法院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3年法院在編人員為49,收案數為535 ,2008年法院在編人員為139人加速錄員28,合計167(不包括陪審員),收案數則達到了21043件;而法院審判、辦公用房也由原來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異地建造為現在的15000多平方米的審判、辦公樓,且一幢8層樓9800平方米的新審判大樓正在規劃之中,不久將來拔地而起,汽車也由19831輛發展到現在擁有45輛;100多臺電腦更是改善了辦案條件,提高了辦案效率,案件數量增加、設施的更新和法官素質的提高,使法院人均辦案數由198311 件到2008年的141件。這一切,我作為昆山法院20多年來發展變化的見證人,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衷心祝愿昆山法院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