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保護知識產權的“鐵壁銅墻”
作者:張寬明 發布時間:2011-11-22 瀏覽次數:1177
11月21日,記者從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獲悉:從2008年至今年上半年,江蘇法院共受理一審、二審和再審知識產權案件13046件,審結10482件,約占同期全國地方法院審結知識產權案件總數的1/10,案件類型基本覆蓋了TRIPS協議涉及的所有領域。
這3年半,江蘇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共采取訴前禁令案件24件、證據保全案件411件、財產保全案件388件;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調解撤訴率達74.5%,調解協議當事人自動履行率達98%以上;知識產權案件有5例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公報》;4例入選改革開放30年全國地方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50件典型案例;5例入選全國法院年度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12例入選全國法院年度知識產權司法保護50件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均位居全國法院前列。此外,共發布知識產權典型案例516件,知識產權生效裁判文書互聯網發布4700余篇,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共發出知識產權司法建議67件,舉辦義務法律講座273場,累計培訓近2萬人次,發放各類法律宣傳資料、手冊等近萬份;開展知識產權“三審合一”改革試點,受理知識產權刑事案件249件,審結213件;受理行政案件21件,審結15件。其中,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審理的洪某等利用“番茄花園”網站實施著作權犯罪案入選當年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十大案件。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負責人兩次到南通調研表示
要在全世界推廣“南通經驗”
“回顧江蘇法院16年知識產權審判之路,’南通經驗’是一座豐碑,助推了中國乃至世界家紡產業的健康發展!”江蘇省高院民三庭負責人湯殿軍帶領記者去實地采訪。
南通中院副院長李瑩介紹說,南通市的家紡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據中國家紡協會資料顯示,中國床上用品70%以上出自南通,南通家紡城去年成交額超過600億元。前幾年,隨著市場的拓展,花型設計的經濟效益不斷攀升,暢銷花型的市場產值都在數百萬元以上,由此帶來的侵權現象十分嚴重。在司法介入家紡產業之前,其版權糾紛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門調處。不少經營者的知識產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已成為嚴重影響家紡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家紡產業要求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呼聲十分強烈。
“南通中院和通州區法院抓住服務經濟建設這一重要契機,主動介入、積極回應家紡產業的司法需求。在過去服務空白的家紡產業領域,建立起專項審判機制。”李瑩對“南通經驗”的具體做法如數家珍:
他們,在深入南通國際家紡城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切合家用紡織品市場規律和特點的“審理花型設計著作權糾紛三十條規范性意見”;
他們,靠前設置審判組織,便民訴訟。2008年4月25日,通州區法院在南通國際家紡城設立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個面向專業市場成立的知識產權巡回審判庭。凡涉及家紡市場及周邊地區的知識產權案件,均在巡回審判庭調解、開庭,當事人也可以在巡回審判庭直接立案。截至今年11月18日,共受理家紡類知識產權案件346件,審結340件,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770余萬元。
他們,建立了快速審理機制。由于家紡產品的花型市場周期短,侵權證據容易被轉移而滅失,給花型設計著作權的司法保護帶來了挑戰。法院在建立巡回法庭的同時,出臺了《涉家紡知識產權案件快速處理辦法》,對外承諾“1小時反應制”:即侵權人在本地的,在5分鐘內啟動審查程序,15分鐘內完成立案,20分鐘內制作成裁定書,1小時內趕到保全現場。巡回審判庭成立至今,共辦結證據保全案件35件,全部成功保全到位。
他們,盡可能為當事人降低維權成本。許多家紡類著作權案件的爭議標的不大,審理難度較大。他們大膽提出,家紡類著作權糾紛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此舉得到了省高院的支持。目前平均辦案周期僅為26天。此舉減輕了當事人訴訟精力,訴訟費也減少了一半。他們強化訴調對接,與家紡市場版權管理辦公室簽訂了《關于家用紡織品著作權保護訴調對接備忘錄》,雙方經常派人參與調解,家紡類知識產權案件的調解、撤訴率高達82.85%,所有調解、撤訴的案件,都是自覺履行,無一進入執行程序。
他們,優化了區域管轄,全方位保護。經省高院批準,將海門市三星鎮、天補鎮的家用紡織品著作權糾紛案件指定由相鄰的具有知識產權審判管轄權的通州法院管轄,使分屬不同行政管轄區域但又相鄰的家紡企業都能得到統一的司法保障,這是司法審判地域管轄中的一次突破,既方便群眾訴訟,又平等整體保護,促進共同繁榮。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官員兩次到南通調研,在考察家紡城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克拉克說:“在一個專業市場設立巡回法庭,我是沒有想到的,充分說明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到位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王彬穎對法院為知識產權權利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保護的做法十分贊賞:“這一良好的運作模式對知識產權保護十分有益,要在全世界推廣南通經驗!”
百聞不如一見!11月16日,記者在南通國際家紡城耳聞目睹:下午四時許,一位中年婦女急匆匆地前來,“我設計的花型,歐點風尚、圈點人生,被人盜用,有個倉庫存有這些花布,我申請證據保全”。陳宗林庭長當即指導她寫申請書,查驗版權證書后,馬上組織人員前往現場保全。因為侵權人不配合,以及倉庫內布匹堆積如山,當5萬米歐點風尚、圈點人生的花布查找到時,已是晚上七點鐘。保全結束后,法官組織雙方當事人到庭調解,達成了侵權人賠償權利人損失5.8萬元的協議。
蘇州虎丘法院被最高法院確定為
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基層示范法院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如今的蘇州是智慧的天堂:90%以上產品與全球先進技術同步、近50%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是新興產業、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50%、發明專利4年增5倍。
智慧天堂,必定有一支推動、保護知識產權的司法力量!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確定: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為“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基層示范法院”。
作為全國的示范法院,虎丘發揮了哪些示范作用?11月17日,記者走訪了這個法院。
“在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上做示范。”該院院長王燕倉告訴記者。2009年6月,虎丘法院獲得知識產權管轄權。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受理的第一起案件便是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番茄花園”軟件盜版案。年輕的法官們從十幾本厚厚的卷宗和品目繁多的電子證據中理清案情,依法以侵犯著作權罪對“番茄花園”案作出宣判,對5個侵權人分別判處兩年至三年零六個月有期徒刑,罰金1000余萬元,沒收違法所得近300萬元。該案宣判后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商業軟件聯盟發表意見稱,該案是“中國第一起規模打擊網絡軟件盜版行為的成功刑事案例,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保護傳統工藝的知識產權上做示范。”據王燕倉介紹,蘇州高新(虎丘)區是著名的傳統工藝之鄉,轄區內的鎮湖蘇繡、東渚玉雕和緙絲等傳統工藝在國內外聞名遐邇。以鎮湖街道為例,其2萬多人口中就有8000多名繡娘,2010年相關產值超過10億?;⑶鸱ㄔ好翡J地意識到知識產權不僅要服務于高新區技術,還要服務于傳統工藝,助力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他們打出司法組合拳:確立“知識產權聯席會議”制度,與區工商、知識產權局、行業協會等部門實現信息共享,關注知識產權糾紛動態;進入鎮湖繡品街、東渚百匠街宣傳典型案例,呼吁繡娘在創作之前先取得底稿作者授權;召開“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與知識產權”研討會,邀請專家教授會同繡娘共同把脈蘇繡發展中的版權問題;協助鎮湖刺繡協會成功申請鎮湖刺繡集體商標與地理標識,申報外觀專利近百項,有效提高傳統優勢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去年以來,該院實地走訪傳統工藝企業、商戶30余家次,贈送法制宣傳冊300余份,進行法律培訓120余人次,被從業者親切地稱之為“傳統工藝的司法保護傘”。
“在助力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上做示范。”該院民三庭庭長揭志剛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10月,虎丘法院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169件,其中涉及諸如網吧、小超市等小微企業侵犯著作財產權、商標專用權糾紛的案件161件,占全部知識產權民事案件的95.27%。“網吧、小超市等都是小型企業,背后關系著一批人的就業,但一個訴訟就可能使企業倒閉。”揭志剛說,針對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糾紛高發的情況,虎丘法院創建了一整套協調機制,使95%的小微企業知識產權糾紛以調解、撤訴方式結案,既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提高了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自2009年以來,虎丘法院服務小微企業200余家。“非常感謝虎丘法院的法官,現在我懂了,應該要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這是當地新概念網吧業主陳老板在經歷三個知識產權訴訟后向記者發出的感慨。“法院做得很好,經常向我們發放司法建議。”在蘇州市高新區文化市場管理站采訪時,站長徐培明高興地向記者展示虎丘法院發放的《關于充分發揮管理職能 整體化解網吧版權糾紛的司法建議》。
“三審合一”也是虎丘的亮點。2009年,虎丘法院被確定為江蘇首批“三審合一”改革試點基層法院。截至今年11月17日,該院審結的10個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判決后無一上訴。
在結束此次采訪離開該院時,王燕倉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虎丘區),已成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典型案例評審與發布基地。
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委書記戴源稱贊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是吸引外資的“王牌”
常州市高新區,是國家科技部去年5月批準成立的創新型科技園區。轄區內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有1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89家。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860億元。
“一個高新技術聚集區的快速發展,必然離不開良好的、能保護和促進區域自主創新的法治環境。”11月17日,記者在高新區采訪時,高新區人民法院院長吳建國告訴記者。常州市委常委、高新區委書記戴源在國外就創意產業招商時自豪地說:“我們區引進外資有‘三張王牌’,其中之一就是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外商們聽了豎著大拇指說,“來招商的人說過很多優惠條件,但提這張王牌,我們是第一次聽說,太需要了!”有10多家外商當場簽了投資意向書,現在已有8家投資到位,駐足高新。
近年來,高新區法院以“二三五”模式為載體,全面推行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延伸服務。“二三五”就是:構建“二大網絡”,即法院與189家高新企業建立服務聯系網絡和法院與行政機關建立交流溝通網絡,有效應對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社會需求的廣泛性;打造“三個平臺”,即以知識產權審判庭為載體的審判服務平臺、以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為載體的延伸服務平臺、以高新技術企業家沙龍為載體的交流服務平臺,滿足保護知識產權現實需求的多樣性;發揮“五項功能”,即依法審判功能、指導服務功能、司法調研功能、訴調對接功能、宣傳普法功能,全面彰顯司法保護知識產權延伸服務的有效性。
現在,該院設立了5個巡回審理點,使企業在門口能找到法院,抬頭能見到法官。去年以來,該院借助各類行業協會的配合,知識產權案件的調解率在80%以上。針對往年泄露商業秘密多的新問題,今年該院注重一手抓保護,一手抓預防,全區沒有發生一起侵犯商業秘密案件。
南京中院打造精品案件
知產審判“7個第一例”開創全國先河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專業化審判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曾獲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先進集體榮譽,榮立集體二等功,5位知識產權審判人員獲全國、省級的榮譽和獎勵。
從2008年至今年6月,南京兩級法院審結各類知識產權民事案件2574件。南京中院知產案件的收、結案數量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處于前列,尤其是專利審判工作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打造精品案件”,是南京中院知產審判最大、最鮮明的亮點。他們有“7個第一例”,在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中開創先河。
11月18日,南京中院民三庭副庭長王勁松在他的辦公室,欣喜地向記者敘說了“光榮史”:
全國第一起認定從屬專利、對從屬專利人行為加以規范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以批復形式確認了本案創設的從屬專利問題處理方式。原告獲得“整體形小青瓦”專利權,被告以原告專利技術為基礎研發獲得“新型多節瓦”專利權。原告得知被告轉讓“新型多節瓦”專利,遂提起訴訟。1989年4月,法院判決被告停止轉讓“新”技術,并賠償原告2.5萬元。
這是全國第一起適用伯爾尼公約對外國人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案例,體現了我國對外國人平等保護的立場。早在1986年,兩個海外公司生產經營的系列玩具在我國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被告生產銷售了相同、近似產品。法院依據我國知識產權法及《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約定,認為被告侵犯了原告的知識產權。1997年7月,經法院主持調解,被告刊登致歉聲明,賠償原告2萬美元。
全國第一起專利許諾銷售侵權糾紛,表明了在各個階段從嚴懲處侵犯專利權行為。原告享有“展位地面多源裝置”實用新型專利。被告在與某公司簽訂合同時,約定供貨的產品說明書中介紹了這一產品。原告起訴請求判令被告停止生產、銷售侵權產品。法院審理認為,被告系許諾銷售行為。2002年7月,法院判決被告立即停止有關侵犯原告專利權的行為。
全國第一起適用修改后的專利法,實行訴前禁令的案件,提高了對侵權行為的法律震懾力。2002年,申請人提出,被申請人未經許可,正在生產仿制申請人的專利產品,請求法院立即責令其停止侵權。法院審查認為,如不及時制止涉嫌侵權行為,將可能使申請人的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失。故裁定被申請人立即停止生產和銷售涉嫌侵權產品;查封和扣押已生產的涉嫌侵權產品。
全國首次對錯誤申請訴前禁令的當事人判決賠償的案件,對訴前禁令的正確執行起到了示范作用。許贊有曾先后向南京中院起訴兩公司侵犯其專利權,南京中院根據許贊有訴前禁令的申請,裁定責令兩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后許贊有的專利權被宣告全部無效。兩公司請求判令許贊有賠償損失。2007年10月,法院判決:許贊有賠償兩公司49萬余元。
全國第一起請求確認不侵犯專利權糾紛,為知識產權司法領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案件類型。2000年9月,原告龜蛇粉生產商向法院起訴稱,被告向原告的經銷商發函告知龜蛇粉涉嫌侵犯被告專利的發明方法,導致經銷商停止銷售原告的產品。原告訴請法院依法確認原告龜蛇粉生產方法與被告專利發明不相同。此類糾紛法院應否受理,在國內尚屬首例且爭議較大。南京中院經逐級上報請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2日作出批復,對本案應予受理。
全國第一起在知識產權審判中適用公司代位訴訟規定的案件,充分保護了公司和股東的創新利益。原告與被告同為一匙通公司的股東,被告擔任執行董事。被告以其個人名義申請了公司的發明專利。原告請求判令涉案發明專利的申請權歸屬公司。法院審理認為:由于被告身為該公司的執行董事,使得公司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主張相關權利。原告作為公司的股東,有權提起訴訟。2006年3月,法院判決涉案專利屬于職務發明,專利申請權歸屬公司。
“或許還有一些第一!”當王勁松向記者述說完“7個第一”時,靠在墻邊壘起的案件卷宗有一米多高!記者不禁想起,江蘇知識產權審判16年的案卷壘起來將有多厚、多高?!這些卷宗,每一頁無不滲透著法官們的汗水、心血和智慧!
短暫三天的采訪,記者不可能走遍江蘇120多個法院。但是,記者透過這些卷宗仿佛看到,在江蘇10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已經壘起了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鐵壁銅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