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法院龍河法庭深入推進“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工作

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龍河法庭以“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活動為抓手,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和鄉土地域特色,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服務轄區經濟社會發展。法庭年均結案近2000件,多項指標優于區間最優值。先后榮獲“最佳人民法庭”“全省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優秀人民法庭”等榮譽稱號,“法潤兩港繪三彩”獲評“全省法院優秀人民法庭品牌”。

傳承紅色基因,延續司法為民“楓”尚

龍河鎮是革命老區,中國炮兵創始人、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犧牲的最高將領——朱瑞將軍就誕生在這里。

時光流轉,這份紅色基因在龍河法庭得以傳承。龍河法庭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通過組織干警走進朱瑞將軍故里參觀學習,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紅色精神筑牢干警忠誠為民思想根基。

“宿城區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現在開庭……”一聲清脆的法槌聲在原告劉某家門口響起。一條橫幅、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干警們在劉某家門口的空地上搭建起一個簡易的巡回法庭。“你不能來,我們就去。”龍河法庭的法官們一次次走出法庭,走到群眾家門口,用實際行動踐行司法為民。

去年,一位行動不便的八旬老人因子女贍養糾紛訴至法院。承辦法官得知情況后,來到老人家中,組織老人的5位子女進行調解。法官耐心傾聽老人的訴求,從親情、法律等多個角度對子女進行勸導,最終使子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成了調解協議,讓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這只是法庭干警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司法為民的一個縮影,2024年,龍河法庭為行動不便老人提供上門立案、上門調解、巡回審判、判后回訪等司法服務70余次。

聚焦司法惠農,打造鄉村振興“楓”采

近年來,龍河鎮特色種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蓬勃發展。以此為契機,在轄區設立“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洋北西瓜國家地理標志司法保護聯系點”,聯合市場監管部門打擊冒用商標、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提升地理標志司法保護實效。針對涉洋北西瓜、陳集葡萄、羅圩香茄、埠子蠶桑等特色產業糾紛多發態勢,與陳集葡萄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簽訂法治共建協議,開設“時令法庭”,走進瓜田、大棚開展法律培訓15場,指導簽訂規范合同28份,就地化解土地流轉、農產品購銷糾紛173起。

同時,積極服務保障轄區“百億項目建設、千億產業培育”,打造千里運河第一港。轄區內企業眾多、類型化聚集,定期走訪特色企業、當好企業的“法律參謀”成為法庭干警日常的工作,與園區企業建立常態化聯絡機制,在龍河機電產業園、埠子食品產業園等園區設立司法服務站,嚴格落實“一法官一網格” 和法官電話公示制度,定期開展主題法治宣講,及時回應企業法律難題。累計編印發放涉企糾紛典型案例、勞動合同簽訂指引等資料500余冊,為企業應對復雜經營環境提供實操指引。

凝聚解紛合力,描繪基層治理“楓”景

“法庭真是幫了我們大忙!咱們村土地資源整合終于能順利推進了。”村干部老徐來法庭遞交撤訴申請書時一臉欣喜。

事情要從十年前說起,村民黃某占用村里荒溝被取土后形成的水塘養魚,現在村里進行土地資源整合,將荒地、荒灘、荒溝整合后對外流轉。但黃某認為其行為是“拾荒地”,且擔心天氣炎熱,打撈造成魚死亡,損害其利益,拒不返還該水塘,村委會為維護集體利益提起訴訟,要求黃某一個月內返還水塘。

針對這一情況,龍河法庭啟動了聯動化解機制,由轄區派出所委派特邀調解員、鄉賢調解員和法官一起,兵分三路開展調解工作。考慮到黃某年齡較大,法官指導“威望高、明鄉情”的鄉賢調解員和村里老書記一起做雙方工作。同時協調派出所安排熟悉情況的民警和特邀調解員重點做黃某兒子的工作,闡明利弊,再由黃某兒子幫忙勸說黃某。為解決黃某的后顧之憂,法官帶著兩位調解員一起到魚塘現場勘察,并咨詢了相關專業人士,提出清空魚塘的多種可行性方案供黃某選擇。并把黃某的擔憂傳達給村干部,協調村集體提供必要的、合理的便利,如電力、人力等幫助黃某清空魚塘,盡量降低黃某的損失。黃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屬于占用集體土地資源,按期將魚塘清空并返還給了村集體,村里的土地整合得以順利推進。  

為靠前解決矛盾糾紛,龍河法庭依托“法庭+綜治中心+網格”一站式服務平臺,聯合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會等建立多方聯動調解機制,簽訂共建共治協議12份,設立20個鎮村融合法庭。推行“1名法官+1個鄉鎮”包聯責任制,法官常態化下沉掛鉤鄉鎮,指導與協助矛盾糾紛化解,形成社會治理全覆蓋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