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文脈中感受“工匠精神”
作者: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 發布時間:2025-06-16 瀏覽次數:1226
妙手補殘續文脈 匠心守舊傳墨香
----參觀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活動綜述
近日,省法院圖書館組織20余位干警一行走進南京圖書館古籍修復中心,開啟一場探秘古籍修復的奇妙之旅,通過現場觀摩、聆聽和體驗,近距離領略了古籍修復的獨特魅力,感受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
古籍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據了解,作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南京圖書館古籍藏量160余萬冊(件),需修復的古籍約40余萬冊(件),同時,這里也是首批國家古籍修復基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國家古籍修復技藝"江蘇傳習所",每年可修復古籍約200余種。古籍修復中心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修復設施齊全,擁有13名專業古籍修復師。13人的修復團隊中,除了技術指導楊來京已從事古籍修復45年之久外,其他的都是80后、90后,都是古籍修復科班出身。古籍修復不再是老師傅們的專利,年輕人成為生力軍。
古籍修復工作的宗旨是"修舊如舊",古代書籍大多是竹紙印刷的,修復時也要選取與其紙質相近,顏色相近,厚薄相當的竹紙;修復工具常用的是鑷子、毛筆、書錐、書錘等,紙張顏色沒 有與古籍特別合適的,修復師會選用傳統的植物染料或礦物染料進行染色處理,如果比較特殊,會用到國畫顏料進行調制,通過反復試驗,盡量與書籍顏色接近。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參觀了專門存放各種修復用紙張的紙庫,介紹各類紙張并讓大家觸摸體驗。
在修復中心,參觀的干警有幸親眼目睹了古籍修復師的工作場景,他們專注地坐在工作臺前,手持精細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操作,看似普通的工具 ,在修復師的手里成為讓古籍"重獲新生"的法寶。他們的靜心、耐心和細心感染著現場每一個人,大家大氣不敢出,靜靜地走過,唯恐打擾了他們。
接著,大家坐下聆聽了一場題為《古籍探秘》的講座,南圖的古籍修復師丁峰老師介紹了古籍的概念、古籍裝幀類型、古籍破損類型和古籍修復基礎知識等,配上各種直觀而生動的圖片,丁峰老師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聽眾宛如穿過靜謐的時光隧道,感受到流年的墨香和賡續文脈的種種不易。隨后的互動體驗環節,干警們親自上手,嘗試雕版刷印,生動有趣的實踐讓人充滿獲得感,同時也深刻體會到這項工作的嚴謹、細致。最后干警還參觀了國學館及《禮記》展覽,浩瀚的國學館藏書,讓人嘆為觀止。
此次活動,參加的干警都表示收獲滿滿,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目睹殘破冊頁被悉心修復、重煥生機的過程,破舊損壞的古書經一道道復雜工序,可以重現原貌,修復師屏氣凝神修復時的專注恰似法官抽絲剝繭還原案件真相時的嚴謹,兩者有相通之處;一位書記員也找到了法院書記員工作與古籍修復工作的相似之處,認為兩者都需要極致的細致和耐心:修復師在燈光下謹慎修補殘卷的場景正如書記員嚴謹對待每一份筆錄和卷宗,拓版畫"落子無悔"的特征,更提醒我們庭審記錄必須確保準確無誤,這種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正是書記員日常工作的核心素養。
一位法官表示:此次活動,不僅讓我近距離感受到中華典籍的深厚底蘊,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文化保護與司法工作的精神共鳴。修復師以"補天之手、貫虱之睛"的匠心修復千年文獻,恰如法律人秉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嚴謹態度對待每一起案件;《古籍探秘》講座揭開了古籍裝幀與破損修復的神秘面紗,"整舊如舊"的修復理念,與司法實踐中"尊重事實、還原真相"的原則不謀而合;親身體驗雕版印刷的過程,讓我對"一刀一刻的精準,一刷一印的沉穩"有了切膚之感。作為新時代法院人,我們當以守護古籍的敬畏之心守護公平正義,讓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慎刑""仁恕"智慧,在司法實踐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此次參觀南圖古籍修復中心,不僅讓參觀成員對古籍修復工作有了直觀的認識,激發了大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意識,更體會到"續千年文脈"與"衡法安天下"的精神共通之處,精一博約,修心煉德,以求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