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法治環境是人民法院肩負的重要職責和使命。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立足審判職能,探索創新家事少年審判工作機制,推動構建法院、學校、家庭三方共同教育保護未成年人的工作新格局,為轄區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以“院”之力,開展多維度司法保護

“我寫一個數字,你看到的是幾?”

“我看到的是9。”

“站在我的角度看到的是6,站在你的角度看到的是9,兩種答案都是正確的。爸爸媽媽現在都想跟你一起生活,從你的角度,更想和誰一起生活呢?”

“跟媽媽!”

這是一起變更撫養關系糾紛案件,孩子一直不愿意表達真實意愿,承辦法官邀請心理咨詢師和婦聯工作人員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師輕柔關懷的話語、專業的心理疏導,逐步使孩子打開心扉,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意愿。

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趙春秀介紹, “在家事糾紛案件中,我們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引入心理輔導,邀請婦聯工作人員和心理咨詢師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疏導。從目前來看,取得了較好的‘療愈’效果。但考慮到家事案件的特殊性,為更好解決家庭中的真正矛盾,法官自己也應當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一名審理家事糾紛案件的法官主動學習,獲得了心理咨詢師基礎培訓合格證書,實現‘法學與心理學’跨界融合,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方式進行多維度司法保護”。

與“校”聯動,開展多形式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將司法正能量導入校園生活,真正打通未成年人普法路上的“最后一公里”,是宿城區人民法院一直積極求索的目標。

“太有意義了!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法院。” “我要告訴爸爸媽媽,法庭里面原來是這樣的。”法院開放日活動結束后,宿遷市實驗小學(西湖路校區)的學生們紛紛贊嘆。

這是宿城區人民法院開展“法院開放日”活動的一個縮影。在憲法宣傳周、“六一”兒童節、世界環境日等節日,法官邀請青少年學生走進法院,“沉浸式”學習法律,“零距離”感受法治文化。

2024年12月5日,第七屆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模擬法庭大賽決賽在宿城區人民法院舉行。“在這次比賽的準備過程中,我們不僅學習了法律條文,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運用法律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法律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它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暖力量。”比賽結束后,一名獲獎選手正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引起在場師生和法官的熱烈掌聲。

此外,宿城區人民法院進一步落實法官擔任“法治副校長”制度,選派51名法官擔任轄區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法官們以“兼職”法治副校長的身份協助學校開展法治教育、學生保護、預防犯罪、安全管理、依法治理等工作。根據學校需求開展普法講座,常態化開展“送法進校園”,贈送普法書籍、講解未成年人保護及法治教育典型案例。

“法治副校長”們通過知識講授、體驗教學、實踐模擬、現場觀摩等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實踐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自覺學法、懂法、守法、護法,得到眾多師生的一致好評。

向“家”融入,開展多方面家庭輔導

202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了“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意見要求。宿城區人民法院積極響應,在辦理涉及未成年子女的家事糾紛案件中,聘請家事調查員,就矛盾焦點、家庭狀況、未成年人受影響情況等方面開展調查,出具家事調查報告,供法官參考,有針對性地開展“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工作。在立案、訴前調解、庭前調解、開庭審理、判后釋疑、執行等各個階段,向離婚雙方發放“關愛未成年人提示函”,提醒父母關愛未成年人注意事項、宣傳典型案例。

“我們積極探索符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審判方式以及更科學、優質、暖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模式,引導和督促監護人切實肩負起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毛曉梅介紹。

“為人父母,要堅持學習、不斷進步,和孩子一起成長。” 一位家長在聽完宿城法院法官在社區講授的關愛未成年人成長公益講座后不禁感慨。宿城區人民法院定期組織法官走進社區,圍繞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防止校園霸凌、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專題,開展公益講座,為家長提供實用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履行好家庭教育責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